土壤的檢測分析方法及標準是什么
時間:2019-03-14 | 瀏覽:次 | 來源:轉載第三方檢測
從2000年至今,隨著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日益凸顯,土壤環境安全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?;谏鲜鲈?,國務院于2016年5月31日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(又稱“土十條”)?!巴潦畻l”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戰略部署。
“土十條”第一條提到“開展土壤污染調查,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”,強調了進行土壤檢測的重要性,它是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礎。土壤中的污染物涉及的種類非常多,例如烴類、POPs、農殘和重金屬等,本期專題將介紹土壤中上述污染物的檢測。
相關土壤檢測知識
目前,中國關于土壤環境監測的標準有《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》(HJ/T 166 -2004),其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行業標準。
一般土壤監測可以分為全國區域土壤背景、農田土壤環境、建設項目土壤環境評價、土壤污染事故等類型的監測。
監測項目分常規項目、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;監測頻次與其相應。
常規項目:原則上為 GB 15618《土壤環境質量標準》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。
特定項目:GB 15618《土壤環境質量標準》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,但根據當地環境污染狀況,確認在土壤中積累較多、對環境危害較大、影響范圍廣、毒性較強的污染物,或者污染事故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物質,具體項目由各地自行確定。
土壤監測項目與監測頻次表
常規項目、基本項目、重點項目:鎘、鉻、汞、砷、鉛、銅、鋅、鎳、六六六、滴滴涕
頻次:PH、陽離子交換量 每3年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樣
特定項目(污染事故) 特征項目:及時采樣,根據污染物的變化趨勢 決定監測頻次
頻次:每3年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樣
選測項目 影響產量項目:全鹽量、硼、氟、氮、磷、鉀等
頻次:每3年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樣
污水灌溉項目:氰化物、六價鉻、揮發酚、烷基汞、苯并[a]芘、有機質、硫化物、石油類等、POPs與高毒類農藥 苯、揮發性鹵代烴、有機磷農藥、PCB、PAH等
頻次:每3年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樣
其他項目:結合態鋁(酸雨區)、硒、釩、氧化稀土總量、鉬、鐵、錳、鎂、鈣、鈉、鋁、硅、放射性比活度
頻次:每3年一次 農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樣
項目名稱及檢測方法
有機質
土壤檢測 第6部分:土壤有機質的測定
NY/T 1121.6-2006
含水率
土壤 干物質和水分的測定 重量法
HJ 613-2011
pH
土壤檢測 第2部分:土壤pH的測定
NY/T 1121.2-2006
鉛
土壤質量 鉛、鎘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 17141-1997
鎘
土壤質量 鉛、鎘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 17141-1997
砷
土壤檢測 第11部分:土壤總砷的測定
NY/T 1121.11-2006
鉻
土壤質量 總鉻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HJ 491-2009
銅
土壤質量 銅、鋅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 17138-1997
鋅
土壤質量 銅、鋅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 17138-1997
鎳
土壤質量 鎳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
GB/T 17139-1997
六價鉻
六價鉻的測定 比色法 EPA 3060A-1996(前處理)
EPA 7196A-1992(分析)
全鹽量
森林土壤水溶性鹽分分析
LY/T 1251-1999
陽離子交換量
森林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的測定
LY/T 1243-1999
氰化物
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(暫行)
HJ 350-2007附錄B 土壤中氰化物(CN-)的測定
異煙酸-吡唑啉酮比色法
氡濃度及土壤
表面氡析出率 《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》
(GB 50325-2010)附錄E
錳
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編著《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》 第一版第五章 5.7.1 原子吸收法
汞
《土壤質量 總汞、總砷、總鉛的測定 原子熒光法 第1部分:土壤中總汞的測定 GB/T 22105.1-2008
氟化物
土壤質量 氟化物的測定 離子選擇電極法
GB/T 22104-2008
鈷
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《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》 第五章 5.3 火焰原子吸收法
有機磷
水、土中有機磷農藥測定的
氣相色譜法 GB/T 14552-2003
有機氯
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(暫行) HJ 350-2007 附錄G土壤中有機氯農藥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
前處理方法
土壤中鉻的前處理:
準確稱取0.5g試樣于50ml聚四氟乙烯坩堝中,用水潤濕后加入10ml鹽酸,在電熱板上低溫加熱,使樣品初步分解,當蒸發至約3ml時,取下稍冷,加入5ml硝酸,5ml氫氟酸,3ml高氯酸,加蓋后于電熱板上中溫加熱1h,然后開蓋,繼續150度加熱除硅,當加熱至冒濃厚高氯酸白煙時,加蓋,使黑色有機碳化合物充分分解。待坩堝上的黑色有機物消失后,開蓋驅趕白煙并蒸至內容物呈粘稠狀。再加入3ml硝酸,3ml氫氟酸,1ml高氯酸,重復上述消解過程,取下稍冷,加入3ml鹽酸溶液溫熱溶解殘渣。將溶液轉移至50ml容量瓶中,加5ml氯化銨溶液冷卻后定容,搖勻待測。同時做空白。
土壤中鋅的前處理:
準確稱取0.5g試樣于100ml聚四氟乙烯坩堝中,用水潤濕后加入10ml鹽酸,在電熱板上低溫加熱,使樣品初步分解,當蒸發至約3ml時,取下稍冷,加入5ml硝酸,5ml氫氟酸,3ml高氯酸,加蓋后于電熱板上中溫加熱1h,然后開蓋,繼續150度加熱除硅,當加熱至冒濃厚高氯酸白煙時,加蓋,使黑色有機碳化合物充分分解。待坩堝上的黑色有機物消失后,開蓋驅趕白煙并蒸至內容物呈粘稠狀,再加入3ml硝酸,3ml氫氟酸,1ml高氯酸,重復上述消解過程,當白煙再次基本冒盡且內容呈粘稠狀時,取下稍冷,用水沖洗坩堝蓋和內壁,并加入1ml硝酸溶液溫熱溶解殘渣。將溶液轉移至50ml容量瓶中,加5ml硝酸鑭溶液冷卻后用水定容,搖勻待測。同時做空白。
土壤中有機磷、有機氯的前處理:
取5~20g樣品,經索氏抽提/超聲提取后,濃縮到1~2mL,經硅膠柱/中性氧化鋁柱凈化洗脫,定容到0.5~1ml,待上機。